但是到今年1~11月,中国仍然是贸易和投资"双顺差",截止到2013年9月中国的外汇储备仍高达3.66万亿美元,给国际收支平衡带来巨大挑战。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言过其实,不管在学校还是商业机构就是混口饭吃。我们简单用中国经济权重来预测,可以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把经济金融政治各方面的制度都放在一起,再用这个来预测中国在国际储备当中可能占到的比重,大概只有2%。
这是我的一个简单的探讨,我觉得我们现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肯定有很远的路可以走,因为中国经济保持现在高速增长,我们在世界各地都看到他们对人民币有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并不是完全看好中国经济或者是人民币。后来我们就对国际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做了很多具体分析,最后我们发现比较有效的国际化的进程大概这个策略是有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方面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能不能比较透明,能不能让国际投资者觉得这是一个可以预测可以信任的货币政策决策。因为我们的贸易、我们的投资都可以用人民币,但同时经济规模也不是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第二方面策略,我觉得应该让非居民在专业术语,就是外国机构或者外国个人有机会有意愿可以使用人民币。
这是第一个指标、第一方面的策略。第一要把资本项目放开,我们现在一直推人民币国际化是有意义的,跨境人民币使用,投资也好、贸易也好,但如果钱拿到他手里以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使用,这个人民币的国际化是走不远的。如果中国也走上类似轨道,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将在4%到5%之间。
那些相信中国例外论的人表示,中国有特殊的防护机制。在中国,自2008年以来这一数字足足扩大了71个百分点,导致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上升至230%。然而,历史站在悲观的少数派一边。中资银行能得到规模巨大的国内储蓄的支持,贷存比也很低。
只有五个发展中国家出现过规模与中国接近的信贷繁荣,它们后来全都遭遇了信贷危机和显著经济放缓。5年前,在中国只需要1美元的债务就能获得1美元的经济增长。
而到2013年,要实现1美元的增长,却需要近4美元的债务,并且现在有三分之一的新债被用于偿付旧债。然而历史证明,尽管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避免某些麻烦,比如货币危机或国际收支危机,但它们却无法保证不会出现国内信贷危机。这是因为在信贷快速增长期间,越来越多的贷款会被投入缺乏效益的项目。在中国之前出现的那33个最极端信贷狂欢的湮灭表明,中国正面临重大风险,至少是经济有可能显著放缓。
目前分析师们的共识是,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5%。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马来西亚也同样爆发了银行业危机,尽管它们的储蓄与GDP之比在40%左右。预测信贷危机的关键不是看债务规模,而是看债务增长速度。1995年,尽管台湾外汇储备与GDP的比例为45%——略高于中国今天的水平,台湾还是遭遇了银行业危机。
你很难发现有哪个著名经济学家会预测中国经济将出现大幅放缓,更不要说预测会出现信贷危机了。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新兴市场与全球宏观部主管 鲁吉·夏尔马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本文作者是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新兴市场与全球宏观部主管,著有《一炮走红的国家》(Breakout Nations)。
最近,有研究发现了预示一场金融危机迫在眼前的最可靠信号。而且,经常账户的状态与是否会爆发信贷危机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
如此规模的信贷繁荣不太可能平稳收场。平均来说,年经济增长率从5.2%跌至1.8%。尽管这条规律至今从没出现过例外,多数经济学家仍然相信中国会被证明是个特例。2014年新兴市场的重头戏将是笼罩在中国上空的债务阴云。多数分析人士相信,尽管私有部门的债务不断膨胀,今年中国经济将再次增长7%以上。在33个出现极端信贷扩张的例子中,相关国家的GDP增速在后来下降了一半以上。
这些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先例。人们普遍预期,今后五年中国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6%到7%之间的水平。
实际上,这些防护机制过去就曾失效过。这样的结果也许还能够避免,但机会不大,即便是像中国这么特别的国家。
译者/何黎 进入专题: 债务危机 。泰国、马来西亚、智利、津巴布韦和拉脱维亚的信贷扩张差额曾超过60个百分点,这些信贷疯狂扩张的国家全都以严重信贷危机收场。
有关这场戏将如何收场的争论如火如荼。台湾银行业的贷存比同样很低,却依然无法避免信贷紧缩。在这些国家中,有22个在随后五年里遭遇了信贷危机,所有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放缓。这个信号就是信贷扩张差额(credit gap),也就是最近五年里私有部门信贷占经济产值比例的增长值。
中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作为后备基金,经常项目也处于盈余状态,这降低了中国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这一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不但会对银行间市场形成有力补充,中国企业主要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的融资方式和资本结构也会面临冲击。
那么金融改革究竟能够走得多远?金融改革是否能对推动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实体经济改革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否能真正成为下一阶段金融改革的突破口? 如何建立由直接融资、资本市场所决定的市场化利率(或者称之为利率市场化),一直被社会解读为对国内银行业的一次根本性改革。届时,境内外人民币利率水平,以及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利率水平之间逐渐达成平衡。
由于普惠金融的发展,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再依赖资金优势通过提供资金中介业务而获得高额利润,甚至可能因为利率市场化而面临比过去更高的贷款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朱宁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进入专题: 金融改革 。
其实,和中国经济进一步整体改革相类似,中国金融改革路径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并不是速度,而是质量,并不是求全责备,而在于可持续性。国际化多元投资和全球化财富管理则可帮助中国外汇储备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中国企业和家庭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与此同时,社会各方面和监管层对于金融体系、金融业和从业人员都存在一定顾虑。通过资本项下开放,人民币升值预期稳定和交易区间放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由市场决定。
根据其他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突发性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可能对于本国资本市场、金融体系、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则给不同风险偏好、收益预期和业务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和提升收益手段。
无论是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是经济增长模式,目前状况大体是健康而稳定的。随着国际企业和投资界对于人民币资本项跨境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顾虑逐步打消,人民币将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国际化货币。
在前一段时间特别广受社会关注的银行天量利润来自存款贷款利差的现象,也导致社会对于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甚至金融改革抱有较高的期望。例如,碳排放权和排污权市场的建立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和中国综合环境提供了一个长期市场机制。
文章发布:2025-04-05 01:41:01
本文链接: http://rg7z2.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ew962/2407.html
评论列表
为了限制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监管层不仅对银行市场的价格进行管制,也得对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管制。
索嘎